試圖將創作行為提升到一種請示萬物神靈的莊嚴儀式 / by Yenping Chen

The Big Issue 96 Q&A

1. 能否聊聊開啟你個人藝術創作生涯的契機?

我出生在一個藝術家庭,父母都是優秀的職業畫家,耳濡目染下,也理所當然地學會很多工夫,或許父母早已體會藝術家行之不易,因此希望我在學業上能有所成績,然而經歷了短暫苦悶的升學過程,虛耗精神在不感興趣的填鴨公式上,以至於早年沒有辦法將藝術當作一份正經事看待,卻也是因為在體制適應不良,才能真正認清自己要的是什麼呢!回過頭來,還是得感謝家人全盤理解,支持我走出自己的創作路。

2. 創作靈感的來源?平常會做些什麼來吸收養分?

最初是就讀於美術系編制下的設計組,後來在研究所也取得設計相關學位。雖然自己從事藝術,尤其是平面繪畫這個領域,我體認到藝術本身是一種很純粹、浪漫的情感本質,而設計恰好完全相反,卻又能相輔相成。所以我認為,如果在藝術之中帶入設計的敏感度,充分混合、改造,應該會產生更好的創作能量吧!因此在創作靈感上,我通常不僅限於吸收當代藝術的資訊,同時還有時裝、建築、古董物件等等,靜待偶然的靈光乍現之前,這些都是必要的美感養分。

3. 你為什麼會選擇這樣的素材及方式來傳達你的作品?

大部分作品都選用特製的黑色畫布,我將家庭常見的漂白水作為拔色劑,依照畫面需求,逐次將黑色褪除。而單一媒材在表現上較受限制,為營造出畫面厚度,也會使用壓克力顏料、針線串珠等等,堆疊出各種特別的質地。而作品主題很多時候會討論自我反思,加上媒材語彙本身豐富的韻律和節奏,剛好呼應著內心立場相異的反覆辯證。

4. 請說明你喜歡的創作環境及完成一件作品的過程?

當然還是喜歡不受干擾的創作環境,雖然目前還難以達成,日常生活仍有太多的待辦事項。但有趣的是,每當瑣事告一個段落,再回頭看看進行中的作品,反而會有新的創意產生。作品雖然不是在喜歡的環境下完成的,但是可以享受參與其中的過程,我想這也是磨練創作態度的方式之一,如果外在條件難以改變,就只能多多調整自己的心態。

5. 你希望透過你的作品呈現出什麼?(或帶給別人什麼?)

在之前三次的個展,分別以「機械」、「當代數位人」和「廢墟」作為主題關鍵字,透過各種材質的排列組合,我嘗試將創作提升到一種請示萬物神靈的莊嚴儀式。的確,我自認身在一個充滿危機的時代,對於難以預測的未來經常感到不安,就像「世界末日快到了‧聖經」這張隨處可見的標語,有人認為杞人憂天,也有人認為所謂世界末日,不是文明毀滅終結,就是個人的精神鬱悶。在這個騷動年代,如何生存下去?這是身為創作者總要面對的課題。

6. 請舉例你所遇過的瓶頸,當時如何解決?又,如何在自己的作品中不斷超越自己?

我覺得創作就是一種尋找答案的過程,但是當下也可能找不到答案,這就是所謂的瓶頸。不同的年齡階段會給出不同的答案,就像我回頭看自己二十幾歲的東西,像是一本擱置的習題,有的現在已經可解,有的或許歷練還不夠,要放到十年,或是二、三十年後再來試試看。所以我對於瓶頸的看法是:生命會自己找到出路。

7. 藝術創作對你的人生而言的意義?

藝術創作對我來說很重要,但並不是人生的全部。我也經常單獨旅行,騎著檔車離開熟悉的地方,去陌生的山林海邊,住在背包旅社。實際上,真正面對畫布的時間可能只有整天的十分之一。我認為作品就是生活經驗的積累,最後將這些想法整理、產出的一種形式結果而已,如果不會對人生有所感觸,其實就沒有辦法呈現很棒的東西。

8. 請舉例你曾經為藝術所做過的嘗試或犧牲?(是否曾為藝術創作做過的任何的嘗試與犧牲?)

相較於古今中外,為追求極致而狂熱的藝術家前輩,我所做的嘗試應該算微不足道的,不過,藝術本身還是帶有某種犧牲吧!藝術家無不投入孤獨,用作品換回曾經活過的證明,很悲壯不是嗎?雖然一般人難以理解箇中滋味,我只能說,藝術家是超越宿命的天職。

9. 你認為在藝術創作中不可缺少的東西是?

絕對是健康的作息時間。有時覺得自己像是準備聯考,經常用功到半夜,所以別讓自己陷入創作疲勞,才能有效率地觸發靈感。

10. 能否與我們分享最近進行中的計畫,或者想嘗試的計畫?

2018/3/27(二) — 4/1(日)在香港中環Art Central舉辦首次的海外個展,將帶來全新的作品,還請大家拭目以待。